兵團83團海軍轉業軍人鐘化祥:建設邊疆沒接班人不行
新疆日報訊(記者賈春霞 阿扎提·玉素甫攝影報道)“我們在這塊土地上默默奉獻了50年,將不毛之地的鹽堿灘變成了片片良田。我現在幾個兒女都在新疆扎根,子承父業了,建設邊疆沒接班人不行。”2月1日,老兵鐘化祥邊走邊指著被白雪覆蓋的大片棉田說。
今年73歲的鐘化祥是一名海軍退伍老兵。1964年,他和戰友們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,滿懷豪情地從萬里海疆奔赴西部邊陲,來到新疆兵團第五師83團(原82團)蘑菇灘地區,和廣大軍墾戰士、支邊青年一起奮戰在生產建設第一線。
剛來時,83團還是一片葦湖戈壁灘。住的是地窩子、喝的是澇壩水、生產工具簡陋,但老人說,他任何時候都不忘自己曾是一個兵,他將生產建設視為戰場,一定要打贏這場艱苦的屯墾戍邊戰。
“既然當年比我們早來10年的359旅的戰友們能堅持下來,我們晚來了10年,條件肯定比他們好多了,我們有什么理由退縮呢?”鐘化祥說,雖然脫下了海軍服,可海軍的精神不能丟,再苦再累,也要在這里干到底,踐行‘扎根邊疆、保衛邊疆’的諾言。”
鐘化祥先后在83團機修連、三連、九連工作,開過拖拉機、鏈軌車,南斯拉夫進口車等。為了早日改造好這片荒灘,他常常早起晚歸,加
班加點,即使有傷有病也堅持勞動。由于工作突出,他先后榮獲“五好”戰士、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。
“當初分到這里的156名海軍戰友,都有這樣一個理念:當兵時堅決當一個好兵,在這里不管是干部職工,都要吃苦在前,不能當孬種。如今,在這些海軍老兵的不懈努力下,團場變美了、變富了。”
“一個天上一個地下!”老人這樣概括幾十年來兵團發生的變化:原來的荒灘沙漠成了高產棉田;開荒用的坎土曼變成了現在的大馬力車;地窩子、蘆葦棚變成了幢幢樓房。
正是鐘化祥的默默堅守,讓子女也潛移默化地傳承父輩優良傳統,選擇扎根這片土地上。
老人說,他有3個兒子都留在了新疆。其中大兒子參軍當武警戰士,現在復員跑運輸,二兒子在軋花廠上班,三兒子在兵團種地。“種棉花、軋花、拉棉花跑運輸,三個兒子和我一樣,和土地及棉花結一輩子的緣。”老人笑談道。
談起兒子鐘振虎,鐘化祥一臉驕傲,因為兒子承包的72畝棉花,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獲得豐收,連年被團里評為植棉狀元。
“父親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比較多,特別是他們身上那種軍人不怕困難的硬骨頭精神,永遠值得我們學習!”鐘振虎說,正是當年父親和戰友們在這里開荒、修渠、造林,打下了好的基礎,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功。
孫女鐘騰美從小聽著爺爺的故事長大,爺爺這輩人成了她眼中的英雄。“當年他們離開大海來到這么艱苦的邊遠地方,用雙手建設現在這么好的家園。相比之下,我們現在的生活過得多幸福,我要好好學習,長大后做個像爺爺那樣的人。”孫女動情地說。
在邊疆奮斗了50年,當年龍騰虎躍的青年戰士,如今兩鬢已斑,但鐘華祥那顆熱愛團場的心還是那么火熱。老人說,現在雖然退休了,但是團里成立了老年聯防隊,他仍然繼續發揮余熱看家護院,要老有所為。